科普文章
  • 3.2亿年前化石中发现已知最古老的植物根尖干细胞群
     
      3.2亿年前化石中发现已知最古老的植物根尖干细胞群(化石网配图)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伦敦6月5日电(张家伟):英国研究人员在最新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一块历经3.2亿年岁月洗礼的化石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植物根尖干细胞群。
      报告作者之一、牛津大学博士生赫瑟林顿说,他在观察牛津大学标本馆中来自古代雨林的土壤化石时,发现其中包含的植物根尖中存在这些干细胞。这块化石将3.2亿年前还在生长中的植物根茎干细胞完整保存了下来。
      植物干细胞群又称分生组织,是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分生组织是产生和分化其他各种植物组织的基础,一小部分能持续保持高度分裂的能力,大部分则陆续长大并分化为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细胞。
      据介绍,牛津大学标本馆中发现的这些古老植物干细胞与如今的植物干细胞有很多不同,比如细胞分裂的规律,这说明以往控制植物根尖生长的一些机制如今已不复存在。
      研究人员表示,这块化石中包含了古老地球上热带雨林植物的根茎结构信息,他们能够通过这些信息研究古代地球经历的重大气候变化事件。
      他们认为,随着根尖体系的进化,岩石中硅酸盐矿物的化学风化作用也会提升。在这一作用过程中,大气的二氧化碳会被吸收,最终导致地球温度下降。地球上出现的冰期或许与这个因素有关。
    2016-06-13
  • 狗可能在欧亚西部和东亚分别进化了两次
     
      狗可能在欧亚西部和东亚分别进化了两次(化石网配图)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一项新的研究描述了某个远古狗的基因组,它提供了有关人类最好的朋友——狗的群体和驯化信息。狼如何变成我们如今的伴侣——狗的历史一直存在争议,这些争议涉及狗进化的次数及狗是在哪里进化的。某些基因研究得出结论:狗的驯化可能只有一次,但在科学界就这一进化是否发生在欧洲、中亚或东亚还有分歧。那么,人类最好的朋友起源于何时何方呢?
      为了得到更多的了解,Laurent Frantz分析了59个线粒体DNA序列——它们来自生活在1万4000年前至3000年前的远古欧洲狗,他们也分析了一条生活在约4800年前的远古纽格兰奇(属爱尔兰)狗的全部基因组序列,并将这些基因组数据与数百条不同品种现代狗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他们的分析揭示了现代东亚狗和西部欧亚狗间的一个深刻隔裂,它发生在已知的欧洲和东亚狗第一次出现的数千年之后。
      尽管研究人员无法排除早期传输至欧洲之后欧亚狗有着单一来源的可能性,但他们注意到,生活在两个中亚区域间的狗的考古学证据缺乏,这提示狗可能在欧亚西部和东亚分别进化了两次。作者们说,某些狗的品种——如格陵兰的雪橇犬或西伯利亚哈士奇似乎拥有来自欧亚西部和东亚狗世系的混合血统。
    2016-06-13
  • 通过北美无冰走廊的人类和史前野牛运动

      
       
      通过北美无冰走廊的人类和史前野牛运动(化石网配图)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科研人员报告了北美的一条无冰走廊的年表以及它对于人类史前的后果。人们已经提出,沿着落基山脉、在大型大陆冰原之间的一条无冰走廊是更新世末期人类和动物在阿拉斯加和育空地区与北美其他地方之间迁徙的一条道路。然而,关于这条走廊何时被使用以及如何被使用的数据有限。
      Beth Shapiro及其同事使用来自野牛化石的放射性碳测年数据与线粒体DNA序列,重建了这条走廊的年表。此前的研究表明。从大约2.1万年前开始,冰原的接合关闭了这条走廊。在这个走廊区域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牛化石属于一个特别的进化枝,它起源于在这条走廊关闭时期这个冰原的南部。这组作者测定出这些化石大约是1.34万年前的。在这条走廊里发现的来自其他进化枝的化石的年代测定为大约1.3万年前,这提示了此时有一个完全打开且能够穿过的走廊。
      考古学证据提示, 人类走出阿拉斯加和育空地区向南的迁移出现在1.5万年前之前,这早于这条走廊的打开。这组作者说,这些结果提示,这条无冰走廊没有被用于人类最初的向南进入北美的扩散,但是可能被用于后来的向北和向南的扩散。
    2016-06-13
  • 古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科研人员报告了一个古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2001年的一项研究报告了来自古代澳大利亚原住民遗骸的线粒体DNA序列,它提出其中一些遗骸不是当代人类世系的一部分。这项研究挑战了所有现代人类来自单一非洲起源的观念。
      David Lambert及其同事分析了2001年的那项研究审视的来自Willandra湖地区的同一组遗骸中的4个的线粒体DNA。这组作者使用比此前的那项研究使用的技术更先进的第二代DNA测序技术。发现其中只有2个标本含有人类DNA。来自已知最古老的澳大利亚人Mungo人的样本含有5种不同的欧洲人的序列,这提示所有这些序列代表了样本污染。这组作者在其余的样本中组装出了两个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其中一个属于一个澳大利亚人的世系,另一个属于一个欧洲人的世系。
      这组作者还重新分析了来自2001年的那项研究的另一个样本,结果得到的序列不同于此前发表的序列。这组作者说,这些研究提示,使用先进的测序技术,可以从古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遗骸中重新获取有意义的遗传信息。
    2016-06-13
  • 研究指超级太阳风暴协助原始地球孕育生命
     
      
      研究指超级太阳风暴协助原始地球孕育生命
      (化石网报道)地球是个充满生机的星球,至于为何它的环境如此适合生物居住,科学界也未有统一定论。美国太空总署(NASA)一项最新的研究就指,在地球生成初期,由于发生强大的太阳风暴,冲击地球气候变暖,生物得以在这茁壮生根。
      天文学家通过哈勃和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观察远方星系的恒星风暴,推测出太阳过往的历史。专家指,约在40亿年前,太阳光度只有现时的三分之二,输出的能量仅为现时的70%,未足以为地球提供足够热力,以致冷得不适合生物存活。而地球当时磁场亦比现时弱得多,无法抵受宇宙物质的冲击。
      当时发生的一系列强大的太阳风暴,其威力是一般太阳风暴的10倍,能量粒子穿过地球的磁场,在南北极地区进入大气层,使地球的大气发生化学反应,出现大量一氧化二氮(N2O)及氰化氢(HCN)。一氧化二氮是强力温室气体,留住热力的效果比二氧化碳强300倍,令地球温度上升,有机会出现液态水和生命;而氰化氢可为氨基酸等生物分子提供氮,使脱氧核糖核酸(DNA)有机会出现,孕育生命。
    2016-06-01
  • 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哺乳动物新属种-罗氏晚萌齿兽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6年5月24日出版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中科院古脊椎所和临沂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研究的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哺乳动物新属种-罗氏晚萌齿兽(Anebodon luoi)。化石是对齿兽类的基干物种,臼齿数目比之前发现的同属对齿兽的张和兽和毛兽少,与现生兽类相同,表明现生兽类的齿式在早白垩世就已经形成,为人们研究现代兽类的演化关系和牙齿同源性提供了关键证据。
      新标本发现于辽宁陆家屯早白垩世义县组,距今1.25亿年,是一件三维保存带有下颌的头骨化石。之前发现于辽西的张和兽和毛兽化石都是压扁的板状化石,缺失关键的头骨特征,罗氏晚萌齿兽首次描述了对齿兽的头骨形态学特征。对齿兽基干物种被认为是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真三尖齿兽、多瘤齿兽和现生兽类的祖先类型,新的头骨特征对研究中生代哺乳动物和现生兽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和性状极性有着重要意义。
    2016-06-01
  • 新物种鱼龙化石研究表明2.5亿年前地球物种大灭绝后出现生物爆发式进化发展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最新发现一种远古海洋爬行动物化石,表明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之后生命会快速恢复。
      这种没有牙齿的奇特爬行生物生活在2.5亿年【根据英文原文修订】前海洋环境,它不同于同一时期其它已知物种,它们长着较长的鞭状尾部,很可能通过像短注射器一样的嘴部摄取食物。考古学家认为,这种生物的独特性显示地球物种灭绝事件之后生命如何爆发式发展,快速填补每个生态龛位,而不像之前预测的缓慢进化发展。
      这种远古海洋爬行生物被命名为“Sclerocormus parviceps”,是远古海洋鱼龙的一个分支,但是它的生理机能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表明生物进化可能爆发式出现,快速填补物种大灭绝之后残留的生态龛位。
      菲尔德博物馆进化生物学馆馆长奥利维尔-里佩尔(Olivier Rieppel)解释称,Sclerocormus parviceps化石表明早三叠世末期鱼龙进化速度非常快,我们并未发现该时期大量的海洋爬行动物化石,因此该化石标本非常重要,因为它暗示着物种大灭绝事件之后出现意想不到的生物多样性发展。目前,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据悉,2.5亿年前出现的大型物种灭绝事件被认为导致地球上96%物种灭绝消失,考古证据表明这场灾难是由于火山喷发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以及微生物释放甲烷气体所致,伴随着海水变暖,酸性更强,海洋生态系统出现毁灭性变化,食物链遭到破坏。
    2016-05-27
  • 太阳年轻时的活跃可能有助于给早期地球生命提供所需成分和气候
      (化石网报道)据科技日报(张梦然):是太阳超级耀斑触发了最初的地球大气化学变化吗?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2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则研究,太阳年轻时的活跃可能有助于给早期地球生命提供所需成分和气候。
      氮是地球生命必需的基本组成,但在地球早期,氮可能只是以氮气形式存在于地球大气中,而且是一种很少参加化学反应的惰性物质。分解大气中的氮分子是一个高耗能过程,但只有这样才能让生物可以更好地利用重组后的氮元素。
      此次,位于美国马里兰州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弗拉基米尔·艾帕尔天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天文望远镜对恒星风暴(与太阳类似的年轻恒星上大规模喷出的高能粒子)进行了观察,推测早期太阳可能也有类似的恒星风暴频繁向地球抛出高能粒子。这些被叫做超级耀斑的太阳风暴触发了早期地球大气的化学变化。研究人员估计,当时带电粒子云袭击地球的频率很高,一天会有多次。超级耀斑与地球互动的数值模拟表明,超级耀斑扰乱了地球磁场,在地球两极制造出大量的地磁缺口,从而让高能粒子能够穿过大气层。
      研究人员随后发现,高能太阳粒子和包括氮分子在内的地球大气层成分能相互作用,产生一氧化二氮和氰化氢。氰化氢可能给构建氨基酸等生物分子提供了氮源;而一氧化二氮这种强温室气体可能帮助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到了可以支撑液态水和生命的程度。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太阳虽然有很多风暴,却比现在要暗30%。
      在一篇相关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美国康奈尔大学拉美西斯·拉米雷斯写道,该论文中提出的过程,可能也对火星早期环境产生了影响,并且对那些环绕着其他年轻恒星的类地行星来说,这一过程对其气候和是否能存在生命也产生了类似的重要作用。
    2016-05-27
  • 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多数骨骼差异是在出生时确立的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一项研究提出,尼安德特人的婴儿出生时具有成年尼安德特人的许多骨骼特征。尽管已知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的颅骨在出生地时候存在许多差异,尚不清楚身体的其他部分是否也存在这类差异。
      Tim Weaver及其同事测量了两具最完整的尼安德特人新生儿骨骼的手臂、腿和骨盆骨的长度和宽度,这两具骨骼一具来自俄罗斯,一具来自法国。这组作者把这些骨骼特征与来自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近来的非洲裔和欧洲裔美国人胎儿骨骼的样本进行了比较。与近来的人类样本相比,这些尼安德特人的样本的髋骨与腿骨的长度比较大,这表明了一个宽的身体。
      与现代人类相比,来自俄罗斯的尼安德特人的耻骨与髋骨的尺寸比较大,而且与现代人相比,这些尼安德特人的长骨末端的宽度与长度比更大。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新生儿骨骼的这些差异也类似于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成年人的差异。
      这组作者说,这些结果提示,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多数骨骼差异是在出生时确立的。
    2016-05-27
  • 人类智力可能因为对育儿的需求做出响应而进化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一项研究提出,人类智力可能因为对育儿的需求做出响应而进化。仍然不清楚为什么人类认知与我们最近的进化亲缘物种差异如此显著。
      Steven Piantadosi和Celeste Kidd开发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生孩子与育儿的理由驱动了智力的进化。根据这个模型,如果儿童出生时的头尺寸超过了一个临界阈值,儿童就不太可能存活。因此,选择压力偏爱在头小的发育早期分娩。这样的未成熟儿童存活到成年期的概率随着父母智力的增加而增加,而父母的智力与大脑和头的尺寸有联系。因此,偏爱大的大脑和出生年龄早的选择压力可能变得自我强化,在缺乏其他选择压力的情况下导致了高智力和未成熟后代的失控的进化。
      为了支持这个模型,这组作者观察到了在断奶时间——这是后代未成熟程度的一个替代指标——和对23个灵长动物属的一般智力的测量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便在控制了可能造成混淆的变量之后也是如此。这组作者说,在这个模型中观察到的智力的失控的进化同时需要活产和大的大脑。
      这项发现提示了人类水平的智力在哺乳动物中间出现而且没有在其他动物类别里出现的原因。
    2016-05-27